【字号:

佛学书籍 >>白话佛法 >>第十一册

27.心火须灭 本性始静

分享网址:

人都有本性,人总是有良心的,做任何事情要用本性作为依据和基础。本性应该是快乐的。什么时候显出自己的本性呢?小时候人是最有本性良心的,因为小时候爱这个世界、爱爸爸妈妈、爱所有的人,小时候天天和大家一起玩的时候,非常快乐。慢慢年纪大了之后看到自己很多不如意的事情,就慢慢必须要学会忍耐了。忍耐,实际上就是让自己的本性不要污染。人最容易污染的就是本性,很多人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,自己都没有感觉到自己很羞愧、很丢人。师父每天跟大家讲课,就是让大家懂这一点。电台里有很多佛友打电话来说:“师父,我忏悔,我很后悔,我做了太多见不得人的事情,我年轻的时候做错很多事情……”实际上就是佛法在启发他们的本性。

要安住自己无生无灭的心。就是自己的心不要一会儿觉得我有这么多的麻烦、烦恼,一会儿觉得无所谓的。有什么烦恼、无所谓的?人的心不要有生,也不要有灭;不要生出烦恼,也就不需要去灭除烦恼。现在很多人很容易生烦恼,但是有时候他们又觉得无所谓了,也就把自己的烦恼心灭掉了。菩萨教我们要安住无生无灭之心,不要认为自己在安住的时候是在忍辱、在忍耐。一个有智慧的人不要认为自己在忍耐,不要认为自己在忍辱,你心里不生怨恨就是最高的忍耐。也就是说,今天还在忍耐的人,因为心中还有恨,“我是在忍耐着”;而真正有境界的人已经无生法忍,没有忍耐,有什么好忍耐?举个简单例子,自己孩子做错事情,妈妈忍耐住,说“我不跟你算账”,实际上她也没必要把孩子的错记在心中,因为是自己的孩子,这就是境界。

我们不必去忍耐,就能够安住自己的心。你不必去忍,你根本就无所谓耐,没有“忍”,哪里来的“耐”?“耐”就是觉得日子很难过,因为我忍了,所以我觉得耐不住、耐了很难过,就是忍耐。但是我没有怨恨,我觉得一切很正常,那你就离开了人间的一切境界,就得到自在,远离一切烦恼。今天不离开烦恼的人,就不得自在;今天无所谓了,什么事情都很正常,你就得自在。得自在的人就离一切执著,“我不执著了,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,因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,发生了就发生了”,所以不执著的人就得自在,然后就能放下一切。

佛法界讲,一切相处不住心。人跟人之间的相处都不要往心里去,那你就不会把人家说你坏话、背后搞你装在心里,就算有人搞你,你也不要往心里去,你就无罣碍了。现代人就是什么都往心里去,心就会有所属,心有所属的话,心就会属于恨、属于嫉妒、属于贪、属于愚痴。只有把人间一切人和人的交往、世界和人的交往无所罣碍,你才心无所属,就是解脱。

学佛人要无心,就是心无所属。“无心”是什么?很多事情都不要往心里去,人家骂你、讲你、对你有看法,你不要往心里去,这就是无心。第二,无心不是无所思。精神病患者没心的话就是没心没肺,这个人脑子不去记,所以还会做错事情。我们学佛人无心,要有所思——“我虽然对这件事情无心,但是我知道应该怎么做,我应该接受教训,我下次不再这么做了”,那么就成功了。如果你今天“无所谓的,这个事情发生就发生了,那个事情发生就发生了,被人骂几句,没有反应”,这不叫无心,这是赖皮。真正的无心是有所思,“我下次不能再做错事情”。

人很多时候因为有心,就有火上来。很多人对一件事情一有心,就有火气上来,所以叫作心火。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火,火加上气,就是火气。每个人心里都有火,实际上你只要这个气不去推动它,这个火就没了。很多人为什么会生气,火气这么大?因为他已经有把火了,你一点燃,他就开始骂人、扔东西,趁这个机会开始闹了,就是火上加了气。

火气是怎么回事?连小的菩萨都会有火气。因为菩萨在天上很舒服,到了人间不习惯,只要是人,投了肉身都会有火,然后再加上旁边一些不开心的事情,让你火上加气,接下来火气就出来了。只是菩萨境界高,来了就来了,走了就随它去,随缘。菩萨是想办法灭火、灭气。比方说一个境界不够的人,看见单位里的人又在搞他了,火很大,但是憋着一直不讲话,那么火已经有了,突然之间领导正好出现,那个人又当着大家的面在领导面前讽刺了他几句话,“他真的是我们的榜样……”,接下来气一冲,在领导面前就开始骂了,火气就上来了。菩萨是灭火、灭气。菩萨心里没有这个火,“人家看不起我、对我不好,那是正常的,我过去也对人家不好”,火就没了;气呢?“人家又没讲我,我不生气”。就是灭火、灭气。凡夫一般喜欢紧紧抓住这股火气不放,不学佛的人遇到生气的事情,越想越生气,越生气越想,“我就气不过,我就不放过他”,火气在自己内心不断燃烧,怎么会不把自己的心肺烧坏掉?火气越大,越去想,再勾引出自己的瞋恨之心。因为火气越大的人,接下来瞋恨之心就会出来,先是火气,接下来会恨,恨到后来就打人骂人了。人不学佛,会产生报复之心,会产生嫉妒之心,会产生贪欲之心,这就是贪。


上一篇:26.事来无所受 即真菩提身

下一篇:28.转换无明 调养身心

佛学书籍 >>白话佛法 >>第十一册